虛實還可以有另一層的描述,用來描述正氣與邪氣的消長。正氣指人體維持陰平陽密的能力,而邪氣是指讓人體偏離陰平陽密的能力。中醫在疾病診治的根本原則,即是去邪與扶正。換句話說,中醫使用的任何一種治療手段,都朝向這兩個目標:把造成人體離陰平陽密的因素去除(去邪氣),並加強人體維持陰平陽密的能力(扶正氣)。
當人體處於正氣實而邪氣虛的狀態時,即為不生病的狀態。縱使有外邪,或是不良生活作息,因為正氣很堅實,能夠把身體陰陽偏離的狀態修正回來,故不生病。例如:當我們還在青春年華時,熬夜不成問題,此時正氣旺,可以快速恢復狀態。到了四十歲時再熬夜,就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啦!
當人體處於正氣實而邪氣實的狀態時,會因邪氣強旺而有病症,常見的例子是發高燒。當外邪很盛(感冒了),本身抵抗力也不弱的情況下,身體大量氣血走到體表,就會出現體溫升高的現象。此時正氣與邪氣會相抗,症狀會持續,直到其中一方衰弱下來,勝負才揭曉。當正氣戰勝邪氣時,疾病就會自然痊癒,身體進入正實邪虛的狀態(西醫觀察到一般感冒,人體大約一週左右即可產生抗體對付入侵的病毒,因此感冒的病程大約在一週左右,透過多休息即可自然痊癒)。當邪氣戰勝正氣時,變成邪氣實而正氣虛,此時,病狀就會往身體的深處發展,症狀變得嚴重、範圍變得更廣,並且病人變得衰弱(如:感冒症狀從鼻塞流鼻水,變成肺炎,或是腸胃炎,開始出現吃不下、下利、腹痛的症狀)。
邪氣虛而正氣亦虛的例子也有,因為正氣不足將邪氣去除,邪氣也不足以戰勝正氣,兩者僵持,但症狀又不明顯,這種情況,常見於一般慢性病,或是亞健康的狀態。例如:睡眠不足造成白天精神不佳、早餐吃不下、眼睛乾紅熱且眼屎多、起床時或半夜口乾口苦等,這些小症狀,都不太嚴重,也容易被一般人忽略,隨著時間過去,小病就逐漸變成大病了。在邪虛正虛的狀態下,不管在中醫或西醫,這些症狀都是容易控制的,然而,一旦小症狀拖久了,正氣會逐漸變得更虛,邪氣會逐漸變實,而走向難以治療的正虛邪實的狀態。
預防醫學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可怕的癌症,在它要萌芽之時處理,都是很容易的。可是,如何落實預防醫學,卻是一個挑戰。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觀察人體的方法,從人體出現的表徵,就可以觀察人體內部的變化。未來在健康準則中,希望能跟大家分享如何透過自我觀察,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每日養成習慣,觀察自己的身體,就是落實預防醫學,最重要的一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