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是該有的沒有,實是不該有的有,因此在中醫的治則上,虛證採用補法,把缺少的東西補上,而實證則採用去實的方法,不管是氣滯、血瘀、濕阻或痰阻、大小便不通等,都有相關的疏通方法。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一個虛證的人,若給他服用去實證的這些疏通療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人會更虛,氣血被消耗更嚴重。反之,若是一個實證的人,給他吃補藥,補藥的藥性會使原本塞住的地方,塞得更厲害,人更覺得不舒服了。
在談虛實(5)中有提到,虛與實有可能同時出現,然而事實上,完全純虛證的人反而少見,凡事虛證的人,多少都帶有一點實證。當一個人覺得疲累無力時,家人長輩們常常希望透過一些補品,好好地幫他補一補,由於缺少辨證的知識,常常忽略了人體中尚有實證存在,再加上這些為人熟知的補性藥材,多半是溫性的,於是,補藥一下肚,人就上火,出現口乾舌燥、嘴破、長痘痘、頭暈不適等現象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坊間會流傳所謂「虛不受補」的現象了。
此外,在用補藥時,還有另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感冒。不管是小朋友還是大人,我們常常希望他們在感冒初癒,或是症狀稍有好轉時,能多吃點營養的食物或藥材補一補,讓身體抵抗力變好。然而古語有云:「補能戀邪」。在感冒的治療上,中醫主張是讓病邪排出體外,而補藥的藥性在於把營養往身體裡收,這樣的藥性會把原本要排出的病邪,重新拉回到身體裡面,造成邪排不出,使感冒出現變症。
飲食上也是如此。在黃帝內經熱論裡,歧伯就叮囑我們:「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當我們有感冒發燒症狀時,在快要好的時候,肉食少吃一些,若吃多了,熱症會復發,而整體食量也要少一點,如果勉強多吃,或吃了太厚味營養的東西,病就留下病根,人變得容易生病。從這句話體現了中醫治感冒的中心思想,在於透過加強氣血循環,把病邪從體外排出去。常見的汗法,是透過脾胃津液形成汗排出,所以脾胃是人體抵抗力的來源。如果在病快好時,吃了過多的食物,身體就要花一大部分的氣血在消化食物,能夠用來推出病邪的氣血少,病邪推不動就留在身體裡。如果肉吃得多,肉中常帶有浮熱,這些熱會加重病邪產生的熱證,造成病情復發的現象。所以在感冒時,如果發現小朋友吃藥退燒了,過幾日又燒起來,再吃藥退燒,過幾日又燒起來時,就要檢討一下,除了用藥是否正確之外,飲食上,是否吃太多油炸、肉類等厚味食物,導致出現食肉則復,多食則遺的現象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