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證可以是外因造成,也可以是內因。外因就是外感寒邪,也就是有病原體入侵造成感染,而這個感染在身體中產生寒證,例如:感冒時全身發冷,就算包再多棉被也冷。由於古代沒有顯微鏡,因此無法知道入侵的病原體是什麼東西,故把這些會產生寒證的病原,通稱為寒邪。內因造成寒證,主要是陽不足(血熱不足),可能是心陽不足,但也可能循環堵塞,造成陽在體內不能順暢運行。在陽不足的地方,就會寒,例如:冬天心陽較弱,所以手足容易冰冷,而手足冰冷時,手的顏色偏蒼白,代表血管因冷而收縮,循環不暢,較少陽到手末梢。
1.全身怕冷
怕冷是容易觀察的現象,如前段所說,怕冷的原因可以是內因,也可以是外因,所以看到怕冷,要思考這是平時就出現的情況,還是近期有受風寒。值得注意的是,受風寒時,人會出現發燒同時又有怕冷的現象,此時到底是熱證還是寒證呢?這樣的病症,在西醫的角度看到發燒是熱,就用解熱鎮痛劑搭配抗生素,希望燒趕快退下來,可是病人出現的怕冷寒證呢?因為沒有去寒藥物,所以無法處理,等燒退了自然好。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個寒,會被帶到肺部的深處,造成感冒看似症狀緩解,燒也退了,但就是咳嗽好不了,要拖一段時間。日後再感冒,就變成咳嗽很劇烈,也最難好。
發燒同時有怕冷,汗孔關閉,人不會流汗,中醫會診斷為表寒實證,為什麼呢?病位在表,病人怕冷為寒證,入侵的邪是寒邪,寒邪造成毛孔緊閉而無法流汗,毛孔緊閉而大量氣血為了抗邪而集中於皮下,造成循環不暢,此為實證,故診斷上就是表寒實。中醫治療的方針就是去寒邪、打開毛孔、幫助血液循環、補充津液,因此所用的藥反而偏溫熱性的。發燒時吃溫熱的藥不是火上加油嗎?當然不會,當毛孔打開,有汗從毛孔微微透出時,寒邪就被推出身體外面,氣血也就從皮表下解散,不再集中,燒自然就退了。反而是使用寒涼退燒藥的病人,尤其是小朋友,當入侵的寒邪很強時,初用退燒藥,燒會退,可是過沒幾天又燒起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驅除寒邪,這個邪氣一直停留在身體,而身體一直要把氣血送到皮表抗邪,故用藥會退燒,但過幾天氣血又因為抗邪而聚集體表,所以又燒起來了。
與感冒無關,也有人是長期處於比較怕冷的狀態,穿的衣服比常人多,比較不喜歡吹風。這類的人,手腳偏冷,平時較少運動,心陽不足。心陽不足不只是心臟的問題,因為心要供血到全身,心陽不足,也意味著全身能得到的能量亦不足,脾胃得到的陽少,消化吸收功能就不足(脾陽胃陽不足),那全身得到的營養就不足,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因此,無論是中西醫,都會建議要多運動,讓身體通過運動,改善循環,心陽增加了,身體暖起來,自然五臟六腑都健康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