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景中醫~剖析中西醫
觀察近年疫情的發展
新冠病毒變種之快
產生症狀之奇
是我們前所未見的
今天來討論一下
新冠病毒感染兒童之後
產生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簡稱為MIS-C
大家有興趣再看看
對於產生MIS-C的機制
西醫目前還不明確
不過可以觀察到兒童表現出以下症狀
在感染新冠之後2.6週
出現發燒、腸胃道症狀
皮膚黏膜症狀、心血管系統症狀
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
呼吸症狀等
經統計超過1/3兒童併發休克
站在中醫的觀點
其實很清楚
這是治療方法錯誤
使病毒在人體內破壞後殘留的痕跡
所謂治療方法錯誤
即是採用症狀控制的支持性療法
發燒就用藥退燒
有咳嗽就用藥止咳
拉肚子就用止瀉藥…等等
這些治療方法
會壓抑人體表現的病症
但沒有同步去除人體的病毒
即便使用抗病毒藥物
這些藥物只能阻斷病毒複製
卻沒有把病毒排出體外
我們來分析這個MIS-C
首先為什麼容易發生在兒童
因為兒童的身體狀況
是 陽盛 陰不足
即身體裡的能量充足(陽盛)
但身體還沒有發育完成(陰不足)
所以脾胃津液相對而言
很容易不足
脾胃津液具有消炎修復的功能
也同時具有免疫和退燒的功能
因此小朋友的感冒
很容易一下子就高燒
小朋友也很容易出現炎症
陽盛陰不足即是主因
再來分析一下出現的症狀
發燒是主要的症狀
100%MIS-C的小朋友都發燒
在篩檢是陰性的情況下
小朋友若仍在發燒
站在中醫的立場有兩種原因
一是病毒其實還在體內
此時人體仍處於戰爭狀態
篩檢的陰性
只代表病毒沒有出現在篩檢處(咽喉或鼻腔)
病毒隨著三焦系統(身體循環管道中)
仍與人體作戰
其二是病毒若已不在體內
仍出現體溫偏高
即是 津液不足(身體自體消炎降溫功能不足)
人體產生了虛熱
若治療策略不以去除病毒為目標
則病毒停留在人體深處
不斷消耗津液
或是在治療過程中
沒有幫人體補回損失的津液
兩種原因可能同時成立
所以完整的疾病治療
需要除邪氣及扶正氣
除邪氣就是把病毒排出
扶正氣就是補脾胃津液
再來觀察腸胃道症狀
文中提到的腸胃道症狀有
嘔吐、腹痛、腹瀉
如果病毒在三焦裡
人會出現食欲不好
想要嘔吐的感覺
病毒在腸
就會出現腹部的絞痛
以及下利的現象
這時還要觀察大便是否很臭
如果是黏糊狀有臭味
肛門有灼熱感
這是病毒在腸中造成腸發炎的現象
需要用藥去除腸中病毒
若是大便稀水沒什麼味道
那就是腸子的溫度不足
心臟送到腸的血熱不夠
這時需要一些溫藥
幫助腸子提高溫度
皮膚黏膜的症狀有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肢端腫脹
這個部分跟濕有關
當病毒跟人體津液作戰
留下的殘骸便是濕
這些濕停留在皮表
會形成皮疹
若是積在末梢的肌肉組織中
肢端就會腫脹
為什麼濕會停在皮表和肢端
沒有代謝掉呢
其實是脾的功能不足
無法處理這些濕
(人體濕的代謝是交由脾)
非化膿性結膜炎
代表人眼白的部位呈紅色
但卻沒有很多眼屎或分泌物
這代表眼白發炎
但不是細菌感染造成
這個發炎
便是中醫裡的虛熱
也就是津液不足
人體冷卻消炎功能不足
造成的發炎
這種發炎用抗生素或消炎藥
效果並不好
因為病因是津液不足
而非細菌感染
所以需要把脾胃津液補足了
才能自然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