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描述的是身體的層次。簡單地說,把身體從最表層分析到最裡層,分別有:皮膚、肌肉、腑、臟、骨。其中,腑指與消化吸收有的管道,包括膽、小腸、胃、大腸、膀胱;而臟指內臟,包括:肝、心、脾、肺、腎。
人體是一個互相連結的系統,因此,在各個層次間,有循環管道貫通。流通血液、水分、津液、黃油者,為血管、淋巴、三焦,而流通氣與身體訊號者,則有經絡與神經。如圖所示:
表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於肌肉而言,皮膚是表,腑、臟、骨是裡;對腑而言,皮膚、肌肉是表,臟、骨是裡。
三焦在中醫對於臟腑分類中,屬於腑,是水、津液與黃油的流通管道,因為它如同血管一樣遍布全身,肩負起氣、津液的循環責任,在此,把它從腑之中分離出來,標示在循環通道中。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身體各個層次,都有多種的管道,彼此在物質層面或能量層面相互溝通。然而,圖中沒有顯示的,是層次之內,這些循環通道,也扮演著溝通循環的角色。舉例而言:臟有肝、心、脾、肺、腎,循環通道在此之間,不僅幫這些臟輸送營養、排除廢物,更重要的,是彼此訊息的傳遞與溝通。因此,造就了中醫獨特的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五臟之間會互相幫助,但也會因為疾病或不正常的作息,造成互相拖累。病會傳變,肝有病時,會傳到脾(肝屬木,脾屬土,故為木剋土),造成胃口下降,體重快速下降。脾沒有守住,就會再傳到腎(腎屬水,故為土剋水),此時造成腹水,水排不出體內。腎又沒守住,病傳到了心(心屬火,故為水剋火),身體積水,心臟負擔就變大,心一衰竭,人就完了。因為這些循環通道,把身體的各個層面牢牢繫在一起,所以,診斷、治療上,要站在全人的基礎上作整體的評估。如果只是見樹不見林,當疾病開始傳變之時,醫者只能追著疾病跑,凡事都慢了一拍,哪裡著火了才在哪裡潑水,為時晚矣啊!
如果要站在全人的基礎進行診斷與治療,那醫學該不該分科呢?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由於西醫現前尚未觀察到三焦的存在(不過他們開始逐漸發現了,所以才出現了“認為腸繫膜是人體新器官”的新聞,網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3880)所以他們分枓情有可原,那中醫呢?我們都知道有三焦,也知道臟腑之間會互相作用,如果有組織推動中醫也要跟風西醫,分什麼心臟專科、肝膽腸胃專科、腎臟專科…,恩~感覺怪怪的!
留言列表